18.6斤!沙子口鲅魚王拍出6000元
4月8日上午,青島2023第十九屆沙子口鲅魚節(jié)開幕儀式在沙子口休閑廣場舉行,現場人山人海。18.6斤的鲅魚王拍出6000元的高價;現場42元一斤的鲅魚早早被搶光,供不應求;鲅魚搭臺,文旅唱戲,鲅魚節(jié)上,各種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以及嶗山特產組團亮相,還有兩條精品旅游線路對外推薦……
鲅魚早早被搶光
想買只能掃碼等
鲅魚節(jié)的主角當然是鲅魚,不過,要想在鲅魚節(jié)上買到鲅魚,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兒。
“今天鲅魚已經賣完了,要買掃一下二維碼吧,等有貨再說。”沙港灣水產有限公司的許方龍,一上午重復了無數次這句話。上午10點半左右,許方龍的攤位上,擺著兩條放在泡沫箱里的鲅魚,鲅魚非常新鮮,摸上去很干爽,每一條都有七八斤重的樣子。不停有人走過來問鲅魚多少錢一斤。
“一斤42元,這兩條也已經訂出去了,今天沒了?!痹S方龍一邊說著,一邊指著攤位上公司的二維碼,說想買的話可以先掃個碼。“現在水溫還比較低,鲅魚不多,一天一個價。”許方龍說,現在沙子口的鲅魚供不應求,順豐快遞的話,運費也要客戶自己出。
兩條鲅魚的尾巴上都綁著印有二維碼的綠色掛簽,許方龍告訴記者,今年嶗山4斤以上的鲅魚首次有了“身份證”,自己公司的鲅魚都是有證的,一個碼只能掃一次,誰買誰掃。嶗山區(qū)水產商會會長曲知悟表示,隨著氣溫逐步回暖,以及漁汛的來臨,4月中旬以后,鲅魚的捕撈量將會逐步增加。預計整個4月大約能上鲅魚40萬斤左右。
嶗山特產受青睞
文創(chuàng)產品尋知音
在沙子口休閑廣場上,除了主舞臺的熱鬧,好地方·好特產潮貨市集也吸引了眾多市民。春鮮鲅魚、金鉤海米、嶗特啤酒、萬里江茶、北嶗茶葉、華東葡萄酒等特色產品以及各種非遺文創(chuàng)產品,琳瑯滿目。
不少產品賣得很好。“我們有兩款3月份剛上的新品啤酒,全部賣完了。”青島嶗特啤酒有限公司攤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喜食初心面食工作室,專注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膠東花餑餑的制作。工作室?guī)淼拿纥c很多都賣光了,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來參加這個活動主要還是為了宣傳推廣。
“來,給我們多拍拍,發(fā)網上宣傳宣傳?!痹隈R鞍子村的攤位處,馬鞍子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倫濤熱情地推薦著特色茶品。馬鞍子村是一個只有170人的小村子,2019年成立的青島馬鞍子商貿有限公司,是馬鞍子村全額注資的村辦企業(yè)。公司致力于研發(fā)名勝系列嶗山十二景文創(chuàng)絲巾,名卉系列嶗山花卉絲巾,名禮系列《綠水青山圖》百米長卷,名品系列嶗山十二景文創(chuàng)雨傘、十二景杯泡茶等產品。公司通過打造“馬鞍紅”品牌,帶動村莊集體經濟增收,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遇到感興趣的市民,王倫濤和工作人員會第一時間把介紹單頁遞過去,請對方掃描上面的二維碼,長期關注。
傳承孝道
鲅魚王要包成水餃送老人
開幕式現場,重達18.6斤的“鲅魚王”以6000元的價格由沙子口新日盛酒店拍得。據酒店負責人介紹,他們將把這條鲅魚制作成美味的鲅魚水餃,送給社會福利院的老人。
“鲅魚跳、丈人笑”這句俗話在嶗山地區(qū)乃至整個青島廣為流傳,通過給長輩送鲅魚傳承孝道親情,已經成為島城一道特色的人文風景,春季送幾條新鮮的鲅魚給長輩,成為一種孝道之風。
今年4月初,沙子口街道把今年的頭茬鮮美鲅魚送到了嶗山區(qū)社會福利院、社區(qū)百歲老人家里。
2021年,“嶗山鲅魚禮俗”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全省唯一一項融合海洋文化與孝道文化的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鲅魚禮以鲅魚為載體,傳承孝道,蘊藏的儒家文化基因,是青島人孝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增加區(qū)域文化認同感,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有重要意義。
活動現場,對評選出的2023年沙子口“新時代”孝道之星進行表彰,在全街道樹立先進典型,倡樹文明新風,傳承孝道文化,用榜樣的力量傳播社會正能量。
鲅魚節(jié)開幕式現場,還推出兩條精品旅游線路。南線——觀山海風光品漁家美味線路:愛設計產業(yè)園—沙子口休閑廣場—沙子口國家中心漁港—嶗山書院—嶗山民俗文化村—登瀛梨雪—雙擁公園—童心園拓展公園—全國旅游強村東麥窯—流清灣海灘—特色漁家宴-精品民宿。北線——賞山間櫻花品葡萄美酒線路:華東百利酒莊—西九水古毯博物館—九水溝賞櫻花—大石藝術村—九水溝生態(tài)園—特色農家宴-精品民宿。
據了解,2022年以來,沙子口街道以流清灣鄉(xiāng)村振興示范片區(qū)建設為重點,發(fā)力建設求突破,打造鄉(xiāng)村共富樣板,流清灣片區(qū)以第一名成績入選十大市級鄉(xiāng)村振興示范片區(qū)。街道聘請浙江大學團隊進行片區(qū)規(guī)劃設計,精心布局建設項目,目前規(guī)劃方案確定的2022年度總投資約1.02億的10項重點項目全部完成。
來源:半島都市報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