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ER热精品视频,免费人成视频x8x8,一本大道久久香蕉成人网,初恋对象居然是姐姐第二集

收藏 公眾號
熱線: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追記海洋地質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秦蘊珊
青島海洋發(fā)展網
2016-12-02 11:25

2015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秦蘊珊在青島逝世,享年82歲。

秦蘊珊,1933年6月生,山東萊州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前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六、七屆理事長、名譽理事長。曾任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山東省第五次黨代會代表、中共青島市第五次黨代會代表(市委委員),中國海洋研究委員會主席,國際第四紀委員會海岸線分會亞太區(qū)副主席,國際黃海研究協(xié)會主席,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第四任黨委書記,第四、第五任所長。

“看海是浪漫的,出海則是艱苦的,那驚濤駭浪一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讓我甚至能感受到每一滴海水的冰涼?!睂η靥N珊而言,海水嗆人的腥味早已融入血液里,寬廣的海洋給予了他一生太多的驚喜。

秦蘊珊是我國海洋沉積學的開拓者之一。他與海洋打交道逾半個世紀,先后發(fā)表科學論文60篇,代表性專著3部,并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高層次的海洋科技人才,為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我國海洋沉積學作出了突出貢獻,是中國海洋沉積學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一波三折的求學夢

秦蘊珊,1933年6月1日出生于遼寧省沈陽(原奉天),原籍山東省萊州市(原掖縣)。

秦蘊珊的父親秦育夫年輕時在掖縣務農,讀過私學堂,兵荒馬亂中隨“闖關東”的大軍赴沈陽創(chuàng)業(yè),發(fā)展成為橡膠廠的業(yè)主,比較富裕。

家庭教育對少年時代的秦蘊珊影響深刻。由于家底殷實,秦蘊珊從小收集了許多古代、當代的字帖和文學作品,培養(yǎng)了他對文學的喜好。十幾歲時,他就已經閱讀了巴金的《家》等諸多文學作品,并開始臨摹毛筆字。早年書香的環(huán)境養(yǎng)成了他良好的學習習慣,更為日后的科研打下基礎。

在沈陽惠工小學上學時,由于沈陽被日本軍國主義占領、實行奴化教育,秦蘊珊不得不每天唱日本國歌,他曾說,“那時,幼小的心靈中便種下勿忘國恥、發(fā)憤圖強的種子”。

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國民黨軍隊進駐沈陽。1947年秦蘊珊進入教會學校,懷著滿腔熱血加入了童子軍。

1948年春,時局動蕩,遼沈戰(zhàn)役來勢兇猛,年僅14歲的秦蘊珊和表哥一起,隨東北流亡學生們徒步從沈陽走到錦州,親眼目睹了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的景象,“慘不忍睹”成為他對那段日子的記憶。

隨后,秦蘊珊乘火車從錦州到達北京(北平),參加了抗議國民黨當局的游行活動。1948年,他進入私立育英中學插班初中二年級,從此背井離鄉(xiāng),開始獨立生活。

北京解放后,受進步思想影響,秦蘊珊于1949年10月參加了共產主義青年團。在育英中學期間,他做過班長、團支部書記,擁有了接觸組織的機會,在尚不穩(wěn)定的年代中,他努力提升自身思想覺悟,鍛煉組織領導能力。

從殖民教育、教會學校到新思想中學,從不諳世事的“小不點”、童子軍、流亡學生直到共青團員,秦蘊珊求學之路一波三折。而正是在動蕩與艱苦中,他愈加進步,為畢生獻身海洋地質研究打下深厚的基礎。

立志投身新中國地質事業(yè)

1952年9月,是秦蘊珊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他以第一志愿考進了北京地質學院。從事地質工作艱苦、危險,當時報名者寥寥無幾,他的選擇讓家里人和許多同學頗為驚訝。

“我們祖國地大物博,我哪兒也沒去過,考地質專業(yè),全國各地名山大川都可以到處走走、到處看看。”秦蘊珊每每回顧青蔥歲月仍興奮不已。

邁入了地質研究的大門,快樂與艱辛自此一路相隨。

1953年,八大學院基本建成,學生們搬進新北京地質學院,秦蘊珊由金屬專業(yè)轉到了普查專業(yè)(大系)。大學二年級,他參加了昌平縣的教學實習,學會了用羅盤測量地層的傾角和走向。

很快,他便嘗到了地質工作的艱辛。1955年,原地質部要在柴達木盆地找油,決定從地質學院抽調學生參與區(qū)測。秦蘊珊和三十多位同學欣然報名,長途跋涉來到格爾木,后到苦水泉工作。三個多月的艱苦生活,他們沒水洗臉,有時連水都喝不到,但卻始終牢記為祖國找石油、找礦藏的使命。

1955年下半年,大部分同學都選擇了提前畢業(yè)分配,秦蘊珊則決定留校做畢業(yè)論文。論文的題目是《柴達木盆地苦水泉構造的地層》。著名學者袁復禮擔任導師。每當他向導師援疑質理時,先生多是高屋建瓴,很少解答具體問題。導師寬闊的胸懷讓秦蘊珊獲益匪淺,他逐漸學會從宏觀、大局上去看事物的發(fā)展,這對他之后的處世人生、理想信念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1956年1月10日,秦蘊珊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理想、信念的階梯上又邁進了嶄新的一步。同年夏天,秦蘊珊順利畢業(yè),正當他準備響應國家號召奔赴西藏時,一紙調令安排秦蘊珊和范時清、葉奕德赴青島市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研究室。

那是9月6日,秦蘊珊三人終于到達了青島。一輛馬車把他們徑直送到了延安路宿舍,三樓最北面的西向房間成了他們的家。當天下午,他們去匯泉海水浴場觀光,秦蘊珊第一次見到了大海。大海如此寬闊,如此碧藍美麗,秦蘊珊激動了,他感到自己的心胸無比開闊,對未來充滿著信心。

此后,秦蘊珊的專業(yè)由陸地地質轉向海洋地質,求學夢想最終定格為海洋地質研究,就此開始向海洋地質進軍!

海的浪漫與艱辛

煙波浩淼的大海,曾給人多少夢幻般的遐想。而探求海底世界奧秘,卻要付出比在陸地上多幾倍的艱辛。他與大海結下了一世情緣,同時也嘗盡了海的浪漫與艱辛。

1956年12月,海洋研究所租了一條漁船,載著剛分配來的二十多名大學生到海上體驗鍛煉。船從青島開往石島,他們全都睡在魚艙里,那股嗆人的腥味使秦蘊珊此后很久都記憶猶新。風大浪急、小船顛簸,沒多久就暈得胃里翻騰不止。秦蘊珊清醒地意識到,今后他的工作不會輕松安逸。

第一次出海讓年輕的他吃了小苦頭,但不久,大海就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他,并贈給這個勤奮的小伙子無數收獲的喜悅。

那時,我國的海洋科學剛剛起步。只有少數科學家在南海的珊瑚礁和北方的海岸做過有關海面升降和新構造運動的調查工作,對海域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

初次接觸海洋地質,秦蘊珊他們沒有實驗室,沒有前人資料,幾個人擠在一個小房間里。但困難并沒有嚇倒他們,他們請來前蘇聯專家?guī)椭?,一邊看書學習,一邊查閱資料,著手籌建實驗室。功夫不負有心人,數年奮斗后,他們攻堅克難,終于建起了海洋地質實驗室,并取得眾多階段性成果,填補了我國這一學科的空白。

1958年,第一次全國海洋綜合調查開始了。年僅26歲的秦蘊珊在這場調查中嶄露頭角,擔任海洋地質課題組的負責人。他帶領同事們從南到北,足跡遍布渤海、黃海、東海和北部灣,發(fā)表了諸多論文、專著,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研究也為中國海洋地質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60年,秦蘊珊被派去前蘇聯的海洋研究所進修,在北京外語學院學習俄語,行程因中蘇關系惡化而取消。當年,他晉升為助理研究員,并于次年前往越南,協(xié)助越南有關單位建立相關機構、開展海洋調查工作。

1962年,秦蘊珊坐在青島市博物館大廟的屋檐底下寫著他的論文。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敲定了終稿,文墨之間浸透著一個學者的嚴謹與勤奮。該論文發(fā)表后在國內外影響頗大,一些觀點仍被今天的學者引用。

與此同時,精力充沛的秦蘊珊帶隊,對渤海進行了約一個月的海上地形、沉積物類型、工程地質等項的專題調查,向石油部門提交了多達10萬字的技術報告。

1966年,原石油部的641廠擬在渤海灣打油氣鉆井。為了取得前期工程的地質資料,秦蘊珊帶隊開拔渤海,奮戰(zhàn)三個月,完成了“海-Ⅰ”井和“海-Ⅱ”井的工程地質鉆探工作,為國家海洋油氣開采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一年,經科學院批準,他被任命為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質研究室副主任。

渤海灣工程鉆探終于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此時,意猶未盡的秦蘊珊又把目光落在長江流域。為研究長江水下三角洲的發(fā)育歷史,他積極推動和參加了長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工程鉆探工作。

科研道路上充滿艱辛,秦蘊珊深知,唯有合作才能共贏,他常說:“科學沒有國界,許多研究都是通過國際間的合作而完成的。”

1978年,秦蘊珊參加了我國正式派出的第一個中國海洋科學代表團,開始了近一個月的赴美訪問。當時中美尚未建交,代表團參觀訪問了美國的各重要涉海單位,切實看到了與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他深深感到,必須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使我國的海洋科學研究達到國際水平。

機會來了!1980年,作為專家組成員,秦蘊珊參加了中美之間第一個大型海洋科學的合作項目“長江口及其鄰區(qū)沉積動力學調查”。第二年,他獲準成為博士生導師,將自己的能量傳遞給下一代。

之后的三年里,繼長江口之后,秦蘊珊又作為中方首席科學家參加了中美第二個范圍較大的海洋科學合作項目“南黃海沉積動力學研究”,韓國也被美方邀請參加。通過合作,秦蘊珊對南黃海的動力沉積、古地貌形態(tài)等問題有了新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我國借機引進了淺層地球物理的技術和裝備,推動了我國海洋地質勘測的能力。

曾幾何時,由于國與國之間的隔絕對立,科學家只能望洋興嘆。由于中韓兩國尚未建交,中國在進行黃海研究時,只能研究鄰近我國的一半海域。立于黃海之濱,望著滾滾的黃海波濤,秦蘊珊常常自問,那東半部海底究竟沉積了什么?何時才能解開這個奧秘?

終于,等來了解答謎題的一天!1988年,秦蘊珊獲批組團東渡來到韓國,整個黃海盡收眼底,兩國科學家多年的夙愿終于實現。中韓科學家先后出版了一套圖集和一系列論文集,這些研究成果記入國際黃海研究的史冊,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科學財富。在第三屆黃海海洋科學研討會上,秦蘊珊被韓國仁荷大學授予名譽博士學位,成為我國第一位獲此榮譽的海洋科學家。

進軍海洋地質

蔚藍的海洋下,隱藏著無數奧秘,無論歲月如何變遷,始終深深吸引著秦蘊珊。

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秦蘊珊在我國最早推出和建立了陸架的沉積模式,從宏觀上闡明了沉積分布的空間格局,且特別強調了時代上的控制。他以此為根據,劃分出了兩個形成時代不同和兩種不同成因類型的內陸架沉積與外陸架沉積。他用大量的實測資料編繪了我國第一張完整的陸架沉積類型圖,被國內外同行廣泛引用。

1995年,秦蘊珊訪問我國臺灣地區(qū)時,臺灣成功大學一位教授介紹說,秦蘊珊等合著的《東海地質》一書,是該校研究生指定的參考書,也是唯一一本祖國大陸出版的海洋方面的參考書。

秦蘊珊率先對特殊單元——沖繩海槽的濁流沉積、火山沉積進行研究。20世紀80年代,《海洋學報》《海洋與湖沼》首次闡述了他和同事的發(fā)現。

此外,秦蘊珊還特別重視海洋沉積海上調查技術的建立,他親自參加海上調查累計二十余航次,幾乎跑遍了除臺灣海峽以外的全部大陸架海域。他是最熟悉我國陸架區(qū)海底沉積分布狀況的科學家之一,為我國建立完整的海洋地質與沉積學的海上調查技術作出重大貢獻。

秦蘊珊最早在國內開展細顆粒物質的搬運和擴散研究。他沖破了傳統(tǒng)觀念,建立了新的學術思想。

早在20世紀60年代,秦蘊珊就對渤海的懸浮體沉積和黃河入海的物質通量做了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又對其他海域的細顆粒物質做了研究。他證明,現代河流入海物質對陸架的擴散范圍,特別是強影響區(qū)完全限制在有限的地貌單元內,黃河入海物質最大也只能到達山東半島的石島外海海域而不會大量外溢。他沖破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論證了韓國西岸淺海軟泥沉積的來源與現代黃河無關,而是再搬運再沉積的結果。這些論斷,轟動學界。

在長期的研究和積累中,秦蘊珊率先發(fā)現和研究了海底黃土和大洋“類黃土”沉積,推動了海洋風成沉積作用的研究,開拓了新的研究領域。

20世紀60年代,秦蘊珊首次在南黃海海域發(fā)現了海底黃土,并對海州灣的黃土沉積做了研究。上世紀90年代,他和他的同事們一起應用風成理論闡明海底黃土沉積都是末次冰期時近源風成的產物,同時首先發(fā)現、研究了菲律賓深海區(qū)的“類黃土”陸源沉積,從巖石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等多方面論證了它的風成性質。而后進行的從中國大陸至赤道南太平洋橫穿大洋的風塵大斷面研究,初步揭示了由風力攜帶的粉塵物質對大洋沉積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秦蘊珊和他的團隊所做的這些科研工作不僅在中國屬開創(chuàng)性的,而且在國際上也是不多見的。盡管他的這些學術思想還有待深化和完整,但已經且必將對我國海洋沉積學的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

根據多年沉積地質的資料,秦蘊珊深入研究了中國陸架自晚更新世以來的演化過程,不但探討了古河系和埋藏沙丘的形成過程,而且提出了陸架演化的四個階段。一是泛大陸階段,當時的岸線應在現今的水深130~150米附近,氣候寒冷、干旱,風力作用占重要地位;二是青年期陸架,海面上升,但由于海侵速度大于海退速度,泛陸架遭受侵蝕的同時,還保存著海退層序和泛大陸上的一些沉積體;三是壯年期陸架,各種海洋自生礦物,如海綠石、黃鐵礦等相繼形成,全新世沉積呈不均勻分布,厚度變化很大;四是現代陸架,他提出的陸架演化過程不同于歐洲和北美,充分體現了自己的特色。

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國有關部門已在渤海海域進行了多道地震為主要手段的地球物理勘探,結果顯示了渤海灣的油氣潛力十分喜人。當時的石油部下屬部門擬在渤海灣淺水海區(qū)打兩口鉆井。

1964年的3月,隊長秦蘊珊率領一支年輕隊伍乘“金星號”海洋調查船在渤海灣海域進行了長達三個月的工程鉆探工作,工作區(qū)的水深在10米~32米之間。他們克服了種種難點,花費了近兩個月的時間,終于以單船首尾各拋八字錨的辦法取得了固定船位的成功,隨后,他又用工程地質鉆在船后甲板上搭起的鉆井平臺進行了鉆探,共鉆得了13個孔。海上作業(yè)后,秦蘊珊繼續(xù)進行了土力學等室內的各項分析,這些資料為“海一井”和“海二井”的順利鉆探提供寶貴的前期工程資料。

此外,秦蘊珊還將目光聚焦到海底災害地質與工程地質的研究。

隨著海洋油氣資源勘探的迅速發(fā)展,對海底災害地質與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們還缺少許多先進的海底探測裝備。1983年,秦蘊珊作為中方的首席科學家與美國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聯合開展了為期三年的“南黃海海洋沉積動力學”合作調查研究。合作中,美方提供了一整套海底淺層地質結構的探測設備,秦蘊珊課題組又引進了淺層剖面儀、旁側聲吶以及脈沖地層探測儀等先進裝備,這些儀器裝備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海底災害地質的調查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通過大量的海上調查研究,秦蘊珊提出了我國海域甲烷氣體的三個來源,一是海底深部的天然氣藏通過滲漏過程而上升到海底表面的,并在很多海域形成形態(tài)各異的“麻坑”,如在海南島南部的海底麻坑便是典型例子;二是在晚第四紀地層中由現代生物體形成的甲烷氣而冒出海底的;三是海底熱液活動噴口區(qū),熱液噴出同時也帶有甲烷氣體,如在沖繩海槽便可見到。

針對災害地質的研究,主要是海底穩(wěn)定性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初期,秦蘊珊將海底災害地質現象劃分為兩類:一是由地層內部各種不穩(wěn)定因素導致的災害;另一類則是與海底地形地貌發(fā)育有關的不穩(wěn)定因素,包括埋藏古河道、淺斷層、海底滑坡等9種類型。

秦蘊珊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國家和科學院一、二、三等獎6項,發(fā)表學術論文60多篇,代表性的專著有《渤海地質》《東海地質》《黃海地質》等。

在科學的道路上,秦蘊珊始終孜孜以求、潛心鉆研,他的一生始終帶領著新中國的海洋地質研究走向一個又一個高峰!

幸福、知足卻不平凡的人生

時間拔高了竹節(jié),也饋贈給了秦蘊珊很多人生的禮物——他的家人、如家人一般的學生。

1962年,秦蘊珊的同窗、未婚妻陳麗容從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地質系獲得副博士學位后,風塵仆仆地來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年底他們在北京舉行了結婚儀式。從此,夫婦倆便攜手奮戰(zhàn)在海洋地質戰(zhàn)線。共同的事業(yè),他們相互支持與合作,他們夫婦是海洋研究所少有的雙博士生導師。共同的生活,他們和諧分工與協(xié)作,他買菜她做飯,和和美美到白頭。

1984年,還是副研究員的秦蘊珊被破格批準為博士生導師,二十多年來,他兢兢業(yè)業(yè)培養(yǎng)了21名博士生,他視提攜后生為己任,傾力教導,他的學生大都成為我國新一代學術帶頭人。“他們都很好,過年過節(jié)都給我電話,個人有什么情況也一定打電話告訴我?!闭f起學術傳承人,他抑制不住滿臉的欣慰之情。

2013年6月1日,秦蘊珊80歲誕辰,一本《我的工作、我的家》紀念畫冊呈現在大家面前。那首《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畫冊的名字指的是照片之意,照片是櫻花開放時拍的,林徽因這首詩的名字是《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詩赫然印于扉頁:“我說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在春的光艷中交舞著變……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這是他——秦蘊珊幸福、知足但卻不平凡的真實人生!

如今,秦蘊珊離開我們已經一年了,而他的精神永存!

(來源:中國科學報)

相關閱讀